2)第963章与往不同_明末之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最佳的组合,也是深入人心的做法。

  因为在历朝历代之中,难免会出现昏君,难免会出现权臣,这些都是会造成国家灭亡的因素,但是巨大的权力分给了内阁,分给了六部,想要造反,这就难了,果不其然,大明两百多年,也都没有出现权臣威胁到皇权的地步。

  但是这样子做也是有弊端的,大明的内阁制度,虽然是没有单个权臣威胁到皇权,但是却是整体的仕权威胁到了皇权。

  到了后来这几十年,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权力被困在了京城,称得上是政令不出紫禁城,皇权不下县,没有办法,文官挟持了整个文官集团来对付皇帝,皇帝除了依靠太监,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刘远桥欣赏大明朝的长命百岁,却不欣赏大明朝的皇帝,被逼到穷困到如此的地步。

  要知道刘远桥可是知道,大明的民间是多么的富有,皇帝想搞点钱都多么的难,最好的比喻就莫过于万历皇帝了。

  民间富裕到了极点,皇帝也知道很多地方富得流油,所以派出太监去收税,结果就激怒了整个文官集团和乡绅集团,他们明着暗着来反对,把皇帝这种行为,说的是天怒人怨,横征暴敛。

  这可是把万历皇帝搞得狼狈不堪,下不了台。

  刘远桥他就在冷笑,这些天杀的狗官,其心可诛,毒怨到了极点,他们横征暴敛就是可以,皇帝收点税,就是天怒人怨。

  皇帝搞点小买卖,就是与民争利,搞的皇帝只能够依靠皇庄那一点收入,如果不是有派出太监去收钱,都不够用。

  这一套如果要用在刘远桥身上,却是行不通的,如果别的皇帝,会顾忌脸面,会顾忌别人说什么与民同休,与民争利,但是这些话,根本就奈何不了刘远桥。

  民间有多富,有多么有钱,他一清二楚,至于说与民争利,他们这样子收税,也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与这些乡绅争利。

  刘远桥他与大明朝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对于利益的看重看得比任何都重,以至于有官员忧心忡忡的说道:“大华夏就是要学元朝的做法,要把国家的税务包给色目人,由他们包下来经营了。”

  据说当年的蒙古皇帝,就是不知道如何收税,收的税非常的少,而狡猾的色目人,则给了皇帝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承包,就由他去收税,搞得民间天怒人怨。

  刘远挤是不会这么做,但是也不会像大明的皇帝和政府如此的蠢,把这些商税放弃了,刘远桥不单止不会放弃商税,甚至还会组织官府和朝廷来做生意,增加官府的收入。

  大明整体的问题,其实就是缺钱的问题,就一个缺钱而己,结果就是一病起百病生,各种矛盾都出现了。

  用刘家的话来说,大明只有一种病,这就是穷病,治好了穷病,其他的病都治得好,所以说不要跟他说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