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5章 我这算不算诺奖级别的成果?_重启2007,从学霸到学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许久之后蹦出一句话。

  “你是真的离谱啊!”

  “居然还真是大发现!”

  听到这句话,陆时羡再也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再次冲到电镜下开始观察。

  只是一眼,整个人突然血气上涨,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有点吓人。

  也许说gpcrs没有人听说过,但若是说它的另一个名字,估计无人不晓。

  g蛋白偶联受体!

  第一个gpcr是在19世纪发现于眼睛视网膜上。

  它被发现的历史很长,但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方面的研究,似乎从来都是细胞生物学的重点和热点。

  这一点从与它有关的诺奖数量就能看出来。

  一个蛋白受体横跨生物和化学与物理三个领域。

  早在1936年生理学家洛伊就因为发现了乙酰胆碱在神经系统的作用而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

  而乙酰胆碱受体正是一种gpcr,只是当时谁都不知道这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

  1957年,因为发明抗过敏特效药,意利国科学家博韦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他的抗祖胺药主要针对的是h1和h2受体,而它们均属于gpcr。

  1967年,因为视紫红质在视觉系统中的机制研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共同获得,视紫红质和感光蛋白正是gpcr里面被研究最广泛的成员。

  1994年,因为发现g调节蛋白和提出gpcr概念,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颁发给米国的和。

  2000年和2004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诺奖成果均与gpcr有关。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就在2012年,米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科比尔卡就会因为对gpcr的研究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而他们的获奖成果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部工作机理。

  而他现在的实验现在恰好证明了g蛋白偶联受体在生物免疫调节上具有重要作用结果。

  陆时羡喜不自禁地将目光望向马玉恒。

  “马教授,我这算不算诺奖级别的成果?”

  闻言,马玉恒直接笑出声来了。

  “我看你在想屁吃!”

  “还诺奖级别的成果?”

  “你这个发现之前早就被国外的科学家提出来了。人家从1980年开始就开始研究这个,研究了大几十年才有这个结果,你才研究多长时间?”

  马玉恒对他继续进行无情的打击。

  “别人提出来的理论比你完善一百倍,你这顶多算是在旁边抠了一点边角料出来。”

  听完,陆时羡也明白过来,自己是有些魔怔了。

  诺奖啊!

  哪怕国内有人对它鄙视至极,无非是被国外资本垄断了罢了。

  但是若是将这个奖项放在他眼前,他将立马将之前说的话给吃回去。

  它确是所有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荣誉和奖项。

  可是诺奖级别的成果哪有这么容易发现?

  放下心中不切实际的幻想,陆时羡终于冷静下来。

  他对细胞生物领域的前沿了解实在不多,正好旁边就坐着一个专家,直接问还方便一些。

  “冯教授,那这个发现的研究价值有多少?”

  “既然已经有人提出来了,我这还有机会发sci吗?”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